這預計中的文章等了好久才動筆寫第二篇,平常的花花草草比較容易撰寫,構想有了,照片有了,就是加上一點文字說明,還蠻容易完成的,要談大學教育,要花掉不少腦細胞。

以前聽過一個說法,某人因為喜歡玩電動,上面有很多日文看不太懂,就興起了學日文的動機,並且把日文學得很好,因為這學習有這動機、產生興趣,然後就延伸論述為「學生想學什麼,就教他們什麼」。聽過幾次類似的想法,就覺得是「怪」,你認為呢?在學習的過程中,一個學生有興趣什麼?未來想做什麼?他大概會有一點粗略的想法,但不會很清楚的知道細節,學校的教學就要能善盡引導學生學習的職責,不能簡化為學生有興趣什麼就教什麼,怪怪怪!

大學的基本責任在教導學生求「真」,也就是真理,真正的道理,就是knowledge;教學生如何行「善」,如何服務他人,盡一個公民的責任;教學生審「美」,如何具有賞析與藝術之素養,這些是根本的要求,不管我們怎麼說,不能背棄這個主題。那回過來看要如何「以學生為中心」,根本上一個系所在訂定教育目標,設計課程的時候,都要以學生的角度來思考,能做到這樣,以學生為中心的概念就完成了一半。問題是這件事情並不容易,每一個系所老師的身上都有他成長時學習的經驗累積,就學時學校、老師的影子,以為學習就是這麼一件事情,一個科系就應該是傳統的那樣,死守著這個觀念就不能說是以學生為中心。個人以為,現在的系所設計必須從根本上去思維它的教育目標,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未來發展,貼近世界大環境的改變,產業的變遷,要變、要調整。

先來談學生的未來發展,一個系所的思維要寬廣些,不要將學生未來的方向侷限再一個方向上,說起來很當然,但我看到的卻也不完全是這樣;也不要畫一個無窮大的大餅,說我們學生的出路那裡都可以。能幫學生規劃出一個未來,這是以學生為本位的精神。如果一個年級有50位學生,這50位學生以後的出路可能會走學術,會直接到產業界,會走入家庭,他們不可能走同一條路的,對可能未來的判斷要實際一些,要明確一些。我聽過一種講法:我們的畢業生以後主要的工作就是去當研究計畫的助理研究員(真的有不少研究所的老師是這樣認為喔),那問題來了,這些位置有多少?這個工作能當作一個人的終身職業嗎?我有點懷疑。要培養學生當未來的教師,那未來的教師位置有多少?

再來看一個這樣的說法,有人說我們的老師都很認真的在做研究,拼升等,所以學校應該怎樣怎樣支援他們,系所招生應該怎樣才能收到學生幫他們做研究,類似這樣的講法我也覺得有問題,(說句實話,我還蠻常聽到),從這篇文章的主軸看過來,你大概就會覺得怪!但如果你單純聽到類似的講法,也許就會覺得還蠻合理的。學校當然應該支援老師的研究工作,一個大學不做研究如何稱為大學?如何去求真?但你想想,這有以學生為中心嗎?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,沒有!老師不能要求自己的學生以後就走自己的路,這條路已經越來越窄了(以前的博士生畢業後可以在大學教書,先填滿國立大學的位置,現在連私立大學的位置也很難找了,學生就要投入產業界,投入產業界當然也沒有什麼不好,我要強調的是學生的可能出路會變!)

總結的說,老師要嘗試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上做一些調整,最少在教學工作上要改變、心態要改變,以學生的未來為主軸才能做到以學生為中心。系所的課程設計要改變,在不改變大學教育基本責任的前提下改變。世界不停的在運轉,知識(knowledge)不斷的在更新,技術(skill)不斷的演進,態度(attitude)也要能不斷的調整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快樂的園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