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整理庭院有不少的樂趣,但也有不少的苦惱,看著雜草不停的生長,不是請人家來拔草就是要自己拔,前者破費、後者腰酸背痛,除此之外,拔下來的草、砍下來的樹枝,堆積如山,也是很傷腦筋,弄成有機堆肥是最近的構想,找了一些資料,整理了一下,希望把這些資料變得「平民化」一些,讓有需要的人都可以試看看,自己當然也要來實驗一下囉,還沒有完全成功。

將動植物應用後不要的部分混合堆積以後,經一段時間,藉由黴菌(fungi)和細菌(bacteria)來腐化(這好像有點不太平民化,但也還應該OK吧),產生的成品就是堆肥,這過程需要溫度、濕度、空氣的配合,才能產生作用。

因為要保持一定的溫度,細菌才能生長,所以放置堆肥的地方,最好有個容器或儲存槽,用水泥、木材、塑膠等材料製成的容器應該都可以,我已經請人製作一個三槽的南方松堆肥儲存所(做好後再把照片擺上來,念了一點書,做事情就是要規劃呀),這三個槽的規格是面寬3.6米、深度1.2米、高度1.5米(會根據現成可以買到的木料做一點調整),前沿可以取下來或有門可以打開來,以方便堆積有機材料(後面就把這些材料稱為基質)。為何要三槽?原因很單純,基質要腐化變成堆肥需要時間,就當作要三個月吧,一個槽堆滿了,就使用下一個,三個月剛好一個循環,規劃的好像不錯吧!還只是構想啦。

因為要有空氣,細菌才有辦法生長,所以這個容器不能密閉,木板間要留有縫隙。又為了保持溫度並且不要淋雨太濕,所有堆肥堆積容器最好有蓋子,有人建議擺好基質後,上面蓋上舊的毛毯或鋪上一層泥土,我想原理應該都是一樣的,要保持適當的高溫,創造細菌生長有利的環境。為了讓微生物呼吸生長,所以在加入新的材料時,最好能將堆肥翻動一下,不然,兩個星期攪動基質一次也可以,尤其是上面的部分。效果如何,一年後再跟大家報告。

製作堆肥的有機質材料可以根據氮的含量,分為低氮素和高氮素兩種。低氮素的包稻草、穀殼、木屑、樹葉等植物性材質,纖維質比較高,施用到土壤初期,效果比較不顯著,也因為纖維質,對改良土壤和促進腐化效果還不錯;高氮素的材料包括動物性糞便、豆餅、米糠、豆粕等,短期就可以看出肥效,但因其纖維質少,對土壤的改良效果較差。還有一說,堆肥不宜只使用一種材料,綠色和棕色物質最好攪在一起,這樣腐化的速度才會快。

製造堆肥時,剩菜剩飯都可以丟進去,這些東西的含氮量蠻高的,也可以升高堆肥的溫度,加速堆肥的分解作用,蛋殼、咖啡渣、水果皮、蔬菜片屑等都是不錯的材料。堆肥也需要濕氣,不要讓他們變成非常的乾燥,需要適時的加入一些水分,也要注意,不要太濕,不然堆肥會發臭。未腐熟的有機質,不宜直接施到土壤裡,因為他們會帶來有害的細菌或蟲子,養分其實也比較差,還有,他們在泥土裡的反應會消耗有用的養分,也會產生不好的物質,有些會產生臭味(臭不代表肥料的成分高喔,那是發酵不完全,微生物活著產生的代謝物),經過腐化後的堆肥就沒有這些問題了,但一般人不明白這些化學變化的道理,以為都是一樣的,要說明也真的是有些困難。

微生物生長時,會有新陳代謝的作用,這時會產生熱量,所以高溫是堆肥過程中之正常現象,資料中說可以達到攝氏 70 度以上所以還可以殺滅病菌、蟲卵、雜草種子等。但還有一說,有種子的東西最好不要當成基質,不然堆肥施用時會發芽!問題是,要分開哪些可以當基質,哪些不能當基質好像有點困難,也很麻煩,我想可以將做好的堆肥拿來小面積的試用一兩個星期,沒有問題後再比較大量的使用。

製作堆肥的原理看來不難,就是掌握住溫度、濕度、空氣和氮,製作的動作想想也不難,但很花時間,一車車的葉子要收集和運送、樹枝要剪短、然後還要翻攪,真正退休後應該會有不少事情可以好好的玩了!

完工一個月的有機堆肥儲存所:

2011 010.jpg

左邊的槽已經堆滿了,這張是最新的狀況。

G12 030.jpg 

這是剛完工後不久的樣子,前面的門是活動的,可以拿下來。跟上圖比一下,有何不同?順便鋪了步道啦。

G12 009.jpg 

開始放一些草,這是以前拔下來乾燥過的。

G12 010.jpg 

原先的地板沒有計畫要鋪石板,後來再加上去的。

放了一個多月的雜草還沒有怎麼腐熟,檢視一下上文,還有好幾個地方沒有弄對,還要再研究改善!

(修改記錄:民國99年11月21日,完成前面文字的說明部分。

100年1月16日,V2.0版,完成後面四張圖片的部分。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快樂的園丁 的頭像
    快樂的園丁

    思在樹人

    快樂的園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