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從18歲讀大學開始,到50歲退休為止,前後在交大待了三十多年的歲月,對這個學校的感情相信也沒有幾個人比我深了。回新竹之空檔,沒有帶到相機,拿起iPhone手機胡亂拍了一些照片,稍微整理了一下,希望這些照片也能拼湊出一些交大的過去和現在。
我就在這一棟大樓「工程三館」教書、研究了無數個年頭(我讀書的時候交大還在博愛校區)。
從圖書館拍到的工程三館,就是我工作的地方啦。
這是計算機中心(後來又改了名稱,現在好像叫資訊技術服務中心)和國際會議廳。
前面搭蓋了專賣鬆餅和飲料的小屋,生意相當不錯,前後的樹木都長得很茂密了,坐在這裡吃東西,氣氛佳;不過,研究很忙碌的教授門好像很少花一點時間坐在這裡。
這排樟樹長得相當的好,交大的樟樹種得不少,一棵比一棵漂亮。
客人來囉,這張照片拍得比上面兩張晚一點點。
行政大樓,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應該叫做行政小樓,交大剛搬家的時候訂出來的建築主流就是這個樣子:二到三樓,以紅磚和白水泥牆為主要的顏色,後來大學發展得很快,空間不足了,所有的建築都往天空發展。
交大的人工湖,遠處的大樓是外面的廠商蓋的高級住宅,沒有看到鐵窗吧,他們的管裡很上軌道。
人工湖另外幾張照片。
原來的圖書館,裡面後來重新裝潢規劃,變成另外一個學院的教學研究大樓。
中式庭園還是日式庭園?這個庭院當初規劃建造就是這個樣子,為了修剪裡面的樹木,行政單位還被教授批過喔。
噴泉小池塘,裡面養錦鯉,水質相當的清澈。
這部分的庭院地上原來擺放了很多的小型白色石頭,大多被樹蔭取代了,也是一個自然的力量吧。
三十年的樹木,氣氛與當初大不相同,這才像一個有歷史的大學。
庭園中的涼亭。
九思碑,仔細讀一讀,想一想喔。(九思好像也有一點多,我記不住。)
「飲水思源」,這曾經是交大的校訓,早期一點的交大人都不會忘記,簡潔有力,但被改了,改成很深奧的文字,我也記不得,也不知有幾個人記得?
交大的中心建築:圖書館,我也在這裡八樓工作了四年。裡面是設備佳、氣氛好;藏書量多,座椅安排也很舒適,學生還蠻喜歡到這裡面準備功課。
圖書館前的楊英風雕塑品,背景是工程三館。
上下兩張都是圖書館前的大道,曾經有個構想,要把這裡變成學校的主軸,不過,現在應該也沒有多少人在意這件事情。
大道中間也是楊英風的雕塑品,旁邊長得很高的大樹叫黑板樹,學生門曾經想把這個大道命名,有人說這是黑板大道,有人說鋪設的有點不平,就叫做起伏大道,(我們那時候的校長名字諧音)。
圖書館前廣場邊種的樟樹,有一陣子長得還不錯,不過這次我看長得有點禿了,那小小的圈圈,限制了樹木的生長!我看過比這些圈圈還小的圈圈喔。
林蔭道路。
學生宿舍前的餐廳,下面有家7-11,聽說營業額在新竹地區名列前茅。這裡的樹木也長得很茂密,在室外鋪設木平台,再放幾把大型遮陽傘,味道就出來了!
自行車,也是學校的特色之一吧,木製桌椅,維持這個平台的品味。
我退休後又蓋了幾棟大樓,這一棟還在施工中,都蓋在我認為不應該蓋的地方(要留一點空地),研究很重要,來往又要方便,這應該是後來的思維。
行政「小」樓,沒有教授的聲音支援,行政人員只能呆在老舊的房子,這棟大樓應該整修了,但不知有誰會去提這個計畫?
戶外球場一角,晚上打球的學生還不少,用功之餘還不忘健身,這就對了。
匆匆忙忙走了校園一小圈,整理出上面這些照片,擠出了一點說明,見笑了!有機會再回到交大,再來多補充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