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了一篇報導,裡面有個片段提到:到了民國105年,大學生的報考人數將降到五到六萬之間。這是根據人口出生率估算出來的,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(我還沒有找到直接的數據),相信大學的決策者會心慌慌,教職員工也會心慌慌,大學經營不下去,工作也就不見了。
大學該如何改變?這是一個嚴肅的課題,容我整理出一點思慮再來跟大家一起討論,我目前在想的是另外一個課題:博士生涯該如何?今年到各大學應徵的博士生真的很多,想到這麼多人在搶這麼少的位置,我就幫這些人擔心。這些念了這麼多的書的人該如何去做生涯的安排呢?現今不是只有大學部學生要做生涯規劃,連博士生也要做生涯規劃,並且要做一些改變。
既然五六年後大學入學新生數會減少,教職的缺額一定會減少(有的大學會倒店、有的會裁員),預估幾年後才會畢業的博士生們到學校(大專院校)教書這一條路也許就不要想太多了。一個人能做的事情很多,教書不是唯一的一條。其實,現在教書也不是想像中那麼輕鬆。大學有很多的評鑑,太輕鬆的人很難混下去,會被淘汰;太嚴肅的人又會得憂鬱症、過勞死。(嚴重了喔,做個對比而已,真正的人應該是位在這兩類之間。)
我想到了一個問題,出生人口變少,那總人口呢?昨天上網查了一下資料,總人口數其實還要20年後才會變少,其原因用我老闆的話說:「不生不滅,孩子不生,老人不滅。」既然人口數還這麼多(人口結構是會改變的),假設台灣的大環境沒有太大的改變,我們的產業也還是需要很多的人才,怎樣適時的當那個時候的「適當」人才是要考慮的。我覺得學習的態度要改變,現今很多學生只是要學位(也許他原來沒有這樣想,但碰到一些挫折之後,就很容易往這一個方向想),要學位就要發表論文,然後就炒短線,哪個題目容易出論文就去做那個題目,這幾年我看過有人出了10多篇期刊論文,但他們還是沒能適時的找到滿意的工作,為什麼?當某一種工作的員額需求不高時,人家除了看你的外在表現(論文),還要看你的內在才能,你沒有真正的專業,不容易受到人家的青睞;假如你有幸找到工作,也不會生存的很好。所以,我的建議就是:要念博士,就要念紮實一點。你不僅要會寫論文,還要會規劃系統,並且要有動手做的能力。簡單的講,企業要的「核心就業力」你最好都具有(網路上有很多資料,在此不詳述)。
再者,你要對「需求」有一點分析判斷的能力,五六年後,社會會變成什麼?產業要什麼?你不能全無概念,你熟悉的學術環境變化太大了,需求變成很少了,不要太去想它。我認為,社會需要的人才應該還是很多,你要扮演怎樣的角色呢?我們不可能像以前希臘的哲學家,會天文、物理、數學和文學,現在的社會分工比較細,專業也比較深入,所以,我的想法是一個博士生最好有一個主專長(major),還要有一個次專長(minor)。當社會的需求在變動時,你有了基本功夫後,還要不斷的學習,跟隨著變動。
有了真正的充實的自己,有了好的生涯規劃,你的生活應該會比較有色彩,你的夢才會變成好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