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「少子化已大舉衝擊國中小!八月卅一日新學年起,全國的國中小將因新生大減五萬多人,...國一新生少逾2.5萬,國小減3萬人...」這是今天自由時報的報導,以國中減少2.5萬人來看(這個數據會這麼恐怖部分原因是虎年不生子的迷信),六年後考大學以八成的考生來預估的話就是2萬人,大家注意,這個數據(應該)是和前一年比較的喔,那這六年間會累計減少多少學生?

從最近的報導來看,假設5-6年後學生數大幅的減少到五─六萬人(用前一則新聞來推測,這個數據可信度就很高),勢必有一些大學經營不下去,尤其是現在入學成績屬後段班和招生狀況不佳的大學,大學倒了,很多的失業人口就出來了,該怎麼辦?大學領導人要用心去思考,要去做一些改變。

從最悲觀的角度來看,台灣學生選擇科系或學校還是百年不變,以前一年的分數為依歸,到處去跑落點預測,從這個角度看,臺、交、清、成(我沒有列出來的學校師生校友不要罵我喔,我沒有辦法一個個學校寫得很完整)應該要去追求國際性的學術卓越,教育部評鑑學校也要有這個概念,將學校定位分級後,用不同的標準來評鑑!中間的學校不談,取中庸之道就是了。後面的學校也不能等死,要強化宣傳措施,白一點說就是要去搶學生,但很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特色去吸引學生來就讀,高額獎學金似乎效用不大。創造特色有點難,需要多年的(3-5年以上)經營,效用也許也不會很大,但最少可以撐下去,也可以創造正向的循環,對學校、學生、家庭和社會都有幫助。

學校要如何創造特色也是一個難題,需要全校師生有共識,又不能違背創校宗旨。在這樣的前提下,學校的領導人員對特色要有選擇,是特色的要去投資經營、要去追蹤考核,成果要讓社會大眾明白;被選為特色的相關人員會有點累(這又牽涉到彈性報酬的問題),但值得吧;不是特色的,也要盡好本分工作。當然,我這裡這裡所謂的特色有些是全校性的,有些是局部性的;所有的學校都應該要有特色,不同類型的特色。

再來,我認為某些學校要轉型,要去看未來10年、20年、甚至更久以後社會的「需求」,那時的人口結構變了,產業結構也會變,學校如何調整自己的方向要去探討它,這個工作現在就要開始做。我們政府應該也有些配套的措施,大環境的變化,不是某些大學的責任,嚴格說來,這應該是政府的責任。「人力需求調查」是我認為很重要的一環,個別單位不容易做好,政府應該要去做,其結果的表述要清楚,要讓老百姓看得懂,然後,大學可以根據這一些調查數據作一點調整。其次,要讓畢業生有事情做,(更嚴格的標準是要讓每一個人有事情做。)推動「證照制度」是重要的一環,讓每一個肯努力的人都有適當的回報是很重要的,哪有博士就是要去教書,大學畢業就是要坐辦公室的道理,問題是如果不讓社會這樣思維,政府要嘗試的去建立更完善的制度。

國際化也是大學可以思考的一條路,我們其實走得太慢了,以我們現在的人口數、未來的人口預估,不國際化不行。少一點對立,都一點對公共事務的辯論是我很想看到的了。最後,用最樂觀的角度來看,要死別人也許會死前面,不要太緊張!事情到了總會有解答!台灣人口適當的降低、大學數目適當的減少也都不完全是壞事。

(初稿完成,敬請指教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快樂的園丁 的頭像
    快樂的園丁

    思在樹人

    快樂的園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